发布时间:2011-1-30
作者:竹馬
分类:引吭高歌亦有时
1 条评论
好几年前,一位朋友跟我聊起他对职业的打算,说最想毕业后去NGO工作几年,了解非政府组织的运作模式,也到商业企业去做几年,理解商业化的运作方法,如果可能,再去政府部门体验一下。他说,这样的人生也许就理想了。
今天骑行,很累,回家的途中,却又想到了这个。半年多前,对于自己的职业和未来疑惑重重,然后仓皇出逃,去了支教,算是想要离公益更近一步。在这过程中,我确实见到了一些以公益为事业的可爱的人们,说实话,很羡慕他们。不过,自知目前能力有限,不可能去完全的做这些,所以,从义工开始,从身边做起。
毕业后的两年,是在银行度过的,可以说也经历了一番商业的熏陶,况且在这个资本控制着的社会,原本就是被商业浸透着的。但遗憾的是,我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和学习的机会,即便自己学的是经济,从事的是金融,也没能对这样的一个社会有更多更深的理解。也许有人会说,中国是一个人情化的国度,不可否认,这是一种类似西方习惯法的东西,固然有令人厌恶的方方面面,但还是在维系着社会的运转,我们也需要某种正面的理解。而资本化的社会,我们俨然已经直面,所以各种资本社会的技术,譬如会计、现代化管理、法律等等,也是要从本质处去理解和运用的。要了解的,不是别人光鲜的表面,而是何以如此光鲜的原因。
政府,不多说,是整个社会的管理机构,无论是实实在在的管理着,还是假他人之手来掌控全局。但这实在是不容易进入的部门,这些年也是丑闻百出但仍然会有无数人趋之若鹜的。在听了几位正在某些部门工作着的朋友的话后,我觉得,若没有足够强大的内心,还是不要轻易选择这样的路。
商业和政府是不能联合的,否则,这个社会会无比危险。而政府与公益,我不知道如果政府的触手伸向公益,会发生什么,民政局?
其实,我最理想着的,是公益与商业的组合。有人说公益是不能赢利的,所谓非赢利组织,可谁规定公益必须靠募捐,等着某些基金会赞助呢?所以,对于国外这几年开始出现的社会企业以及它们的创始人,非常景仰。社会企业简单说是以公益为目的,而以商业为运作和实现方式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带着理想,又有现实的踏实作风,充满朝气,为这个世界创造着美好。在中国,最有名的是多背一公斤。看安猪(1kg创始人)讲他的经历,他理解的公益创业,佩服他的创想,实践的勇气和智慧。
我只是一个最最普通不过的凡人,自知没有那样的历练、智慧和能力,所以,目前看来最适合我的路是学习精通一门资本社会的商业技能,并在商业组织或政府机构里实践运用,更深的理解更透的掌握,待到某天时机来时,能将这种知识用于公益的事业。
所以,很简单了,商业机构(Company or Commercial Institution),政府部门(Government),公益组织(NGO/NPO),这样的三位一体只是自己虚构的想像,真正要做的,是重拾丢了近三年的专业知识,以毕业后积累的微薄的经验去理解曾经忽略了的内容,以求能学以致用。于是,能找个什么样的工作,至少于理想来说,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发布时间:2010-5-12
作者:竹馬
分类:引吭高歌亦有时
暂无评论
我一直在准备,虽然,似乎从未准备好。
高一那会读了点书,又很慵懒,自以为是的想像着大学之后可以这样可以那样,所以冲动的选了文科,以为这样就能做个文艺青年了。结果还是弱弱的选了个工科学校(当然是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因为离家近。到了一个现在已经繁华当初还是乡野的校区,看着十几层高的图书馆,傻傻的笑了。大一还是狠命的看了点晚清史,继续读了会点黄仁宇,也接触了经济伦理甚至心理学,到大二就只有金庸、古龙陪伴了。很不适应那会的商业氛围,可偏偏学的就是经济专业,我又笑了,笑自己缺乏逻辑又没理性,不用心专业尽在那闲扯。
果然,四年晃荡而过,似乎什么都没学到。还是很幸运的找了个工作——国有大银行,虽然只在县城,但那会也就这么点志向了。真的感激我这个本省最好全国一流的母校,找工作时有份量很好使。不过工作之后就发现不是那回事了,关于这个社会的好的坏的一切的道听途说猛然间展现在眼前,即便是乡音浓浓的县城,我也觉得有太多虚伪和荒诞。那点或许熄灭已久的火焰重又燃起,开始一头扎进想像之中,每日浏览NGO网站,盘算着自己的壮举。
半年多枯燥的点钞生涯,快到了见钱要吐的地步,甚至想到一走了之。那个时候听到风声,说是自己将要调岗,而对未来可能从事的岗位,有些许期待,于是又等。等待是煎熬,让人在希望和绝望中来回徘徊,而前方总是模糊不清。又三个月,终于来到一个新的部门,不过这里的经历更让我体会到现实的残酷和真实。能力是一个人成长和做事的依托,而在这里你仅仅需要的是时间,时间足以让一个能力并不出众的人成为部门的主力而另一些人则在日复一日中渐渐老去,唯一的区别是那些人一无所依而那个人上头有人。我并不想成为那些人中的一个,所以狡猾的导演了接下来近一年的工作经历。
诚然这样的工作只是为了那点工资,我并不用心。但也经历了一些,看到了一些。有人二十多年如一日做着临柜还要一直做下去,有人唯唯诺诺十多年混到了一个中层,又有人因年轻时的冲动顶撞领导于是一直有才而不得用,也有人不到十年便到县域行长的,都说极会做人也极会做事。如此等等。每个人都有故事,而每个人也都在坚持。也许只有我,有故事,却不知道该坚持什么。唯一清楚的是,我并不想要这样的生活,尽管,也许目前我还需要这样的生活。
我实在羡慕一个同学。他到处行走,结识各种有趣的人,说自己要学苏曼殊做一个酒肉和尚,到老来写一本书回味一生,而后来他真的去了一个有名的寺院礼佛去了。何等洒脱。然而每个人的生命注定各异,每个人的成长也不会相同,我绝不可能去走他那样的路,能学的只是他那份执著的勇气与平和的心境。一般人很难理解这样一个优秀的人会走这一条路,但如他在文字中表达的,除了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他不放弃灵魂,他在探索生命成长的可能。
很显然,我还没成熟,我需要历练。西方青年有他们的间隔年(GAP YEAR),即毕业之后工作之前用一年的时间到各地旅行(边做义工),体验各种别样的生活,为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作准备。这是一种成长的仪式,通过这一年的经历从一个学生走向成熟,担负起对社会的责任。原本我们也有这样的仪式,三加弥尊的冠笄礼,以示成人之义。没有了礼的熏陶,我们只能独自一人走在路上往灵魂深处寻找那份责任和意义。我一直在准备,通过某种仪式,走向成熟。
庚寅年三月廿九 晚
发布时间:2010-3-7
作者:竹馬
分类:引吭高歌亦有时
暂无评论
行动即自由。今天无故的想到了这句话。
最近又有些颓丧。虽然曾经一度以为自己已经明确了方向,大有一副自信满满不可一世的样子,不过如今真到关节处,又犹豫不决几近退缩了。不知几时,大概暗自思忖过,如果能在这段时间找到一个过一辈子的女人,那么就安下心来在这里扎根了,可惜的是,从来不去走动的我,连想要幸运的邂逅或者艳遇的机会都没有,哪怕仅仅是给自己的某种幻觉。所以,对不起父母了,我想放开手脚,做点曾经缺乏自信而放弃了的事。
金融,资金的融通,资源的跨时空转移配置,静下心来想想,我真的很喜欢这样的定义。直到最近几日,连续的代付业务把自己折磨得分不清南北,才顿时明白了这些融资产品中所体现的金融的含义。不知是这些产品让我想到了曾经所学,还是一息尚存的专业本能让我在繁琐的业务中又一次体验到了一丝兴奋,总之,很久没有出现这样渴望学习的冲动了。
不过银行,临柜、信贷还是管理,近两年来,我也渐渐发现,都不是我所希望的达到的状态。所以这几日,也在考虑职业规划的问题,这种事情,本是毕业前就该做好了的,看来“迟早要还的”这句话还真是铁律。我觉得自己渴望的无非两种:稳定的或者自由的。两者并不特别矛盾,所以仍然没有找准这里面的“中”字。
某哥们打算辞职了,但并不想回老家,因为理想尚存,即便是老家有人在等他。这确实是个让人不甘的时代,资本的压榨无处不在,即便是“蜗居”的滋味人人知晓,也依然只有品尝这个滋味的份。政策的魅力远没有一分的利来得大,当一切尽可能开放之后,我们是得到了幸运还是拿“杯具”来讽喻人生?某哥们是想当一个自由的文化人,并正为此努力着,我也想。
也许,这么多年来的所有杯具,仅仅来自这两个字:行动。
庚寅年正月廿一 深夜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
- 11
- 下一页